盛宠毒后:鬼王,来硬的.txt
当前页码:第34页 / 共434页
页码选择及下载地址在本页尾部    ↓移到底部


  陈蕴面露宠溺,“我怎听二弟说,他已经与陛下说了此事。”

  “二兄已经说了吗?”

  陈蕴道:“你的事,他自来当成大事。”

  妹妹几时也学会了盘算、谋划,这样的妹妹,陈蕴不喜欢,他宁可自己的妹妹养在深闺,单纯、快乐,即便是温室的花朵也无所谓。

  陈蘅立时喜逐颜开,她前世没有沐食邑,可今生有了,虽未打理过,但做了三年皇后,公主们的沐食邑是如何打理的,她亦知道。

  南北交战,前世晋德帝估算错误,以为是北方燕郡一带最先遇袭,不曾想,北燕不按常理出牌,最后攻打的是江南,他们打造战船,跨江出击,整个江南陷入一片战火之中。

  永乐县地位偏僻,在天下属中等县,但于颖川郡来说却是出名的贫困县。燕、晋之战时,侥幸未受到战火侵扰。

  她记得自己失势如一具行尸走肉,每日沉陷在失去爱女的痛苦之中,听宫中的内侍说:“陛下又砸了一批瓷器!前方又打败仗!北燕铁骑打到颖川郡,陈氏举族逃到都城,陈家正在安置族人……”

  她的家人尽失,当时也未想过颖川郡是陈氏祖籍故居,甚至有些洋洋得意,想看陈茉的笑话。那时,陈茉的父亲陈宏被记在了陈留太主名下,更被陈朝刚立成了新的陈氏宗主。陈蘅恨那些违背诺言的陈氏族老,明明答应了曾祖母不抬柳氏,可因不抬柳,便抬了柳氏的儿子陈宏,还将陈宏记在陈留太主名下。

  “伪嫡子”这也是嫡子,这给陈宏有了名正言顺成为宗主的机会。

第一百四十六章 意外

  “伪嫡子”这也是嫡子,这给陈宏有了名正言顺成为宗主的机会。

  假的,就是假的。

  柳氏母子恨毒陈留,怎么可能规矩地给陈留拜祭敬香。

  陈蘅当时怨恨着陈茉,始终不肯相信夏候滔没喜欢过她,甚至认定,夏候滔待她是不同的,盼着夏候滔给幼女一个公道,盼着他严惩陈茉。

  只是,从幼女惨死,到她被陈茉剜心,他再未出现,直至陈茉在她临死前说出所有,她方才大悟。

  他没喜欢过她,从来没有喜欢过,夏候滔真爱的人一直是陈茉。

  此刻,陈蕴与莫三郎、莫六郎按宾主落座。

  莫氏问道:“晚宴可备好了?”

  邱媪比划了一下,丫头、仆妇鱼贯而入,摆上了一桌酒菜。

  莫氏道:“君候有事入宫了,这是我为三兄与二位侄儿设的家宴,请三兄入席。”

  酒席上,其乐融融。

  莫三郎善言,讲些家里的趣事,惹得莫氏直乐。

  莫六郎偶尔补充几句,看是一板一眼,却自有一种风趣。

  用罢了饭,还未到二更。

  莫三舅带着三分酒意,道:“阿蕴,作一首应景的诗,让三舅瞧瞧这几年你的长进。”

  有懂笔墨的侍女抬了书案过来,陈蕴提笔,沉思片刻,飞舞而下,诗算不得多好,乍看之下很惊艳华美,细品之下,显得空洞、虚浮,大意是莫三舅来了,陈蕴很高兴,就如今晚有明月一样格外皎洁美丽。

  莫三舅瞧了一阵,“不错,长进不小,此诗还需打磨。”

  莫氏坐在一边,脸上始终挂着笑,看莫三舅让莫三郎、莫六郎也各作一首应景诗作。

  陈蘅立在书案前,细细地瞧看着莫三郎、莫六郎的字,莫三郎的字狷狂、张扬,龙飞凤舞,洒脱自在,细细品来,却又不失规矩,书法之中宛如他的人,带着一股意气风发之势。

  莫六郎的字看似粗旷,实则笔划细腻,看似规矩,却又有一种冲破束缚之感,可见莫六郎的性子是粗中有细,敢于敢于冒险。

  这二位……

  瞧着不显,性格却是炯异,一个张扬却不失内敛,一个看似沉稳却敢于冒险,这样的两个人,一旦步入仕途,必有一番作为。

  前世时,三舅亦来了都城,但莫三郎、莫六郎并未随行。莫三舅入宫见了莫太后之后,尚书省吏部曹就发出了两份任职文书,莫三郎在代郡谋到主簿一职,莫六郎则去了青州做县令。

  正因他们二人没在江南任职,战事起时,也给莫家留下了一条后路。

  陈蘅前世逝时,莫三郎已调至广陵郡任太守一职,莫六郎调任潭州刺史,算是这辈里头,莫家最出息的儿郎。

  莫三舅笑捊胡须,“阿蘅,你写几个字。”

  陈蘅今晚小酌了一盏酒,莫氏不许她多吃,只允她吃一盏,此刻双颊通红,也未推拒,提着笔,只想到一句“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莫三舅惊愕地看着纸上的两行字。

  若非亲见,莫六郎很难相信这是陈蘅的字。

  莫三郎借着酒气,大声道:“好!好!看蘅表妹的字,倒比静之的字胜上几分。”

第一百四十七章 好字

  莫三郎借着酒气,大声道:“好!好!看蘅表妹的字,倒比静之的字胜上几分。”

  陈蕴拼命揉着眼睛,一定是看错了,他可记得三年前,自家妹妹的字也只能勉强一瞧。陈蘅毁容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给母亲晨昏定省,素日他们兄妹很难碰面,近来兄妹见面次数多,还是陈蘅被拒婚之后的事。

  莫氏见三兄、侄儿们都盯着案上失神,起身过来,待看清桌上的字大吃一惊,“这……这真是阿蘅的字?”

  莫三舅不解地道:“妹妹也没见过?”

  莫氏见过,她上次见到陈蘅的字还是半年前,之后就说陈蘅要出阁,拘着她在府里学规矩,像他们这样的人家,又不是真要女儿绣嫁妆,不过是嫁妆好了,留个线头,让她装装样子绣两针再剪掉线头,就算是她自己绣的。

  陈蘅看到众人的错愕、吃惊,很是懊悔露了真工夫。前世时,她嫁给夏候滔,打理陪嫁店铺、田庄自有低下的人,最初半年夏候滔在身边,在他封了郡王爵后,他学了三皇子、二皇子,征战沙场,一年在府中也住不了一两月。

  她每日吃了喝,喝了睡,百般无聊,只得练字、抄经书,借此打发时间。

  她成亲数年,不曾有孕,这时间就更多了。

  因她毁容后,就少参加宴会,生怕旁人笑话她丑,所以就闭在家里练字。

  只是,夏候滔从未认真看过她的字,也从未认真看过她的棋艺,甚至没有安静听过她弹一支琴曲。

  寂寞的女人,总得打事情打发自己的时间。

  莫三舅捊着胡须,“楹联写得好,字也好,虽不及恒之的书法,却亦相差不大,哈哈……妹妹真是贤母,能将阿蘅教导得如此优秀。”

  陈蕴歪着脑袋,“妹妹,你再写几个字给我瞧瞧。”

  一定是弄错了,还是这只是巧合,陈蘅的书法不可能这么好。

  陈蘅咬咬了下唇,改变前世凄惨结局,就得改变身边人,更得改变自己的,她最初习练书法,只为打发时间,虽知自己的字不错,却不知是何地步,握着笔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当朝名士刘桢的诗句,颇得高洁士子们的喜爱。

  莫三舅沉吟两声,“之前是行书,现下是小篆……”

  两种字体,皆是少见的好字,可见陈蘅平日是下了功夫的。

  莫三郎道:“蘅表妹的小篆独具一格,我瞧倒比恒之的小篆略胜一分。”

  “松柏不畏严寒,不惧磨难,好!好!阿蘅能挣脱窠巢,独有风格,叫三舅好生惊讶,妹妹真是养了一个好女儿。”

  莫氏笑得骄傲,几月不见,陈蘅在她不知道的时候,这书法竟有如此大的进益。

  南晋对女子的约束不大,着实南晋的公主、太后养面具的太多,女子们也可以像男子那样出门。

  王、谢、崔三家更是成立了书画社、诗社、琴社等,以供贵女们切磋才艺。

  谁说陈蘅除了一个出身就无旁的,光这一手好字,不知道能惊讶多少人?

  莫三舅捧着字,“阿蘅,你题跋,这字三舅要装裱珍藏。”

  “三舅……”

第一百四十八章 娘高兴(四更)

  “三舅……”

  莫六郎道:“蘅表妹,三叔可不是开玩笑的,你照他的话做便是。”

  陈蘅犹豫不已,她没想到,三舅与表兄们会喜欢她的字。

  前世时,她不争不抢,无悲无喜,以一种宁静、温婉的心境练字,可是今生却多了一股子悲愤、激进,让原本没有太多红尘气息的字多了一股烟火气息。

  夏候滔曾评过她的字:“你还是适合抄抄经书。”

  他亦只看过她抄经书,写贴子时的字,她用的是梅花小楷。

  莫氏道:“都是自家人,蘅儿,难得你三舅喜欢,你题跋罢。”

  要有珍藏价值,就得书法作者写下名讳、日期,甚至再盖上自己的印鉴。

  陈蘅心头纠结,提着笔写下“陈氏阿蘅于南晋德治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留书”这次她用的是行书,许是得了鼓舞,多了一股意气风发,一行字写毕,竟似活了一般。

  莫氏笑道:“再加个印就全了。”她从邱嬷嬷的盒子里取出一方玉印,很没仪态的哈了几口气,用力一落,“永乐郡主印”。

  陈蘅愕然。

  莫氏道:“这印可不是我备的,是你姑祖母让玉雕匠人刻的,说你打理沐食邑少不得要用到。”

  这么说,这印是她的官印?

  莫氏把官印盖到她的字画上,怎的如此怪异。

  陈蕴看着一脸迷糊的母亲,欲笑不笑。

  莫氏有几分醉意,今儿见到娘家人,她心情极好,就算出了西府的糟心事,也没能影响到她,“蘅儿只得这一方印,三兄说要题跋,不是要留印鉴的,这个不能用?”

  莫六郎忍住笑。

  莫三郎将脸转向一边:姑母定是醉了,拿着陈蘅的郡主官印当私鉴用。

  莫三舅道:“父亲那里还有几块珍藏的上等好玉石,我讨上一块给蘅儿雕成鉴印。蘅儿的郡主官印,妹妹可莫再动用。”

  莫氏此刻醒了几分,看着纸上的印,又看了看手头的大印,“这样瞧着,与我家君候的官印还真有几分相似。”

  莫三舅颇是无语:妹妹醉了,再与她分辩也是无益。“三郎、六郎。你姑母也乏了,回墨香苑说话。”

  陈蘅扶着莫氏,“阿娘,你什么时候拿回郡主印的,你都没告诉我?”

  莫氏呵呵笑道:“太后给我的。”

  她被拒婚,太后恐陈蘅难受,不好召她入宫,只召了莫氏去。

  太后只说寻个时候,让莫氏给陈蘅。

  莫太后是心疼陈蘅的,好好的世家女郎,大婚当日被拒婚,名声算是毁透了。晋德帝要补偿,这背后何曾没有莫太后的说项,莫太后只需替荣国府多叫几声委屈,晋德帝就没有不补偿的。

  夏候淳是她的孙儿,陈蘅亦是她瞧着长大的,手心手背是肉,她不好严惩夏候淳,只能厚赏陈蘅。

  莫三舅带着莫三郎几个离了瑞华堂。

  莫氏心情很好,拉着陈蘅的手道:“你阿耶今晚不回来,留在瑞华堂陪母亲,母亲与你说说话。”

  莫氏是真醉了!

  她说要留陈蘅说话,只呢喃重复着:“蘅儿,为娘真欢喜!真的很欢喜啊!往后,为娘再不会拿西府当一回事,他们是陌生人……蘅儿,为娘今日很欢喜……”

  在她的声声“很欢喜”里,莫氏睡熟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她有优点

  在她的声声“很欢喜”里,莫氏睡熟了。

  陈蘅微蹙着眉头,“不让我吃酒,倒把自己吃醉了。”

  上半夜,陈蘅沉陷着前所未有的被赞美中,原来她也是一个俗人,也渴望被人认可、赞赏。

  三舅不会哄她的,就算三舅会,可三表兄、六表兄脸上的惊讶之色做不得假,就连陈蕴当时也大吃一惊。

  她不再是一个一无是处,没有一点优势的陈蘅。

  陈茉曾说:她容貌丑,她品行差,更是蠢笨,唯一能胜过人的就是她的出身好,她是陈留太主唯一的嫡孙女,是荣国公的女儿。

  旁人这么说,连她自己也这么认为。

  前世的她,在毁容之后,是自卑的,觉得夏候滔娶她,就是赎救了她,却不晓得,那才是真正的陷阱。

  后半夜,陈蘅沉沉睡去,她行走在重重迷雾之中,漫无目的,看不到星月,看不到树木,触目之处皆是一样,唯一能指点她的,是她手里秦汉时期的古钱,她撒一把走一段,反反复复,始终如一,最终走出了迷雾,眼前是一个瑶池仙宫般的世界:金玉楼阁,百花盛开,阳光灿烂……

  她正享受着温暖的阳光,突地似有大山压顶,只听有人大叫一声:“谁?”

  陈蘅腾地一下弹坐起来。

  眼前,陈安正一脸愕然,“蘅儿,你怎在这儿?”

  这是他们夫妇的内室,陈蘅六岁时就搬到珠蕊阁了。

  陈安与往常一样,一回瑞华堂,就想躺到自己的大床上,今日迷迷糊糊,一躺下就发现有人,这一瞧之下吓了一跳,竟是睡得正香的陈蘅。

  陈蘅一脸尴尬,“阿耶,你怎回来了?”

  “巳正时分了,我不回家还留在宫里不成?”

  外头,邱媪挑起珠帘,一看父女俩在,当即啐骂道:“怎么侍候的?郡主昨晚歇在这儿,怎的没事先通禀君候?”

  陈安脸上微红,女儿大了,他刚才算不算私闯女儿闺房?不对,这好像是他与莫氏的内室啊。“蘅儿,你再睡会儿,我去偏厅暖榻上歇会儿。”

  “阿耶昨晚没睡好?”

  陈安想到这事就觉得苦闷,“太后昨日听我说你三舅与莫三郎、莫六郎入都城,一晚上拉着我说话。”

  太后不容易,太后与谢皇后亲近些,对其他妃嫔一视同仁,但能听太后絮叨莫家往事的,还只得陈安。

  陈安是莫家的女婿,又是太后的养子(养大的儿子),自不是外人,许多往事可以告诉陈安。

  莫太后从她小时候的趣事,说得他父母亲,再说莫家老太爷、三太爷……

  她是高兴的。

  当年,莫太后软硬兼施,一方面想保住晋德帝,一方面又担心娘家兄弟与儿子斗上,外头都说是她逼走了莫家两位太公,原因是她怕为难了晋德帝,又怕娘家兄弟被晋德帝一怒之下给杀了。

  但外头人不说晋德帝,只说莫太后行事残忍,连同胞的兄弟都不放过,将莫家赶出了都城。

  而今,她听说莫三舅带着子侄来了,自然想见见娘家人,她有愧意,亦想在有身之年弥补一二。

  心情好了,这话自然多了,难得有她认为可以倾诉的对象,拉着陈安话往事。

  陈蘅问:“太后说了一晚上么?”

第一百五十章 话唠太后

  陈蘅问:“太后说了一晚上么?”

  “太后说了一晚上,太后还说,要赏莫三郎、莫六郎一官半职,问我给他们赏什么官职好。”

  陈安一边说着话,一边退到偏厅,在暖榻上躺好。

  “太后是个有福气的人,娘家兄弟护着她,明事理,从不曾给她添麻烦。”

  当年晋德帝要亲政,若不是莫家兄弟的帮助,除掉几个势大、权高的重臣,他很难顺遂。之后,为了手握皇权,晋德帝连莫家兄弟都容不得,他不能动手,却逼着太后将人赶离城。

  太后只得软硬兼施,在太后眼里,最重要的还是她的亲生儿子。

  上天对人是公平,给了这样,就缺了那样。

  太后的出身好,丈夫又宠她,儿子还算孝顺,可二十一岁就成了寡\妇,独自一人面对前朝、后宫,又怕权臣容不下她们母子,日子过得艰难。

  陈安拢上锦衾,闭阖双眸,不到三寸香就睡沉了。

  看着满是倦意的父亲,陈蘅满是心疼。

  陈安是羡慕太后,太后有手足兄弟帮衬,虽然当年的事做得有些过分,可最后骨血之间还是会原谅。太后知道娘家兄弟没有怪她,心下高兴,拉着陈安说了一整晚的话。

  陈安没有同胞兄弟,连个姐妹都没有,他善待陈宏,可陈宏的女儿却陷害他的女儿毁容,他想找陈朝刚讨个公道,最终,陈朝刚却偏着二房,他被狠狠地伤了。

  陈蘅梳洗完毕,依旧未瞧见莫氏。

  邱媪低声道:“夫人今儿起了一大早,亲自下厨做羹汤。”

  “是为三舅?”

  “是为莫三郎主,也是为了大少夫人和郡主。”

  邱媪盛了羹汤,服侍陈蘅用过。

  陈蘅从瑞华堂出来,正瞧见莫氏与谢氏一前一后地往瑞华堂来,身后跟着一大群仆妇、丫头。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34页 / 共43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