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应征的猎户不少,尤其是家中有几个男丁的,更是鼓励去应征勇士。
应征者多是土生土长的永乐邑人氏。
外来的壮年男丁不多,他们的男丁都在太平帮、水帮做弟子,女眷家人方才送入永乐邑安顿。
不到五日,唐县令、钱县丞来报,已经招了三百人,从中再进行“体检”。这是冯娥给的词汇,择身高,看是否有武功,能手提多少东西,比武选拔,一些年轻有本事的猎户,纷纷当上了什长,什长一个月有六百纹饷钱,而关隘的关长为一两银子的饷钱,即便最终选定的亦有二百二十人,比早说说的多出一百人。
陈蘅已下令建立每镇建立镇卫所,冯娥说“这是派出所”,可这词汇太过难解,最终定为卫所,每镇六人,主要负责一镇平安,协调百姓间的小纠纷,从中选出能说会道的,本着以镇守镇,即本镇人守本镇为先的原则,很快选定各镇的镇卫人员。
剩下的勇士则分派到城中四门做城门卫等,城门卫要求以读书识字者为先。
这一番下来,又是大半月,勇士们集中进行了军训,由县尉与罗天羽做教头,传授骑射、捉拿工夫。
这日,陈蘅在郡主花园议事厅与官衙官员们议完事,回到府里地,燕儿来禀:“郡主,莫家主与老夫人要到了,老夫人说,请郡主到莫府大门迎接莫家主。”
莫家外祖父过世后,几位舅父升位,因各执一脉,唤为“家主”。
“我这就去。”
陈蘅赶往城西莫府大宅前,陈蕴夫妇带着五个孩子已经到了,就连陈蕴的两房妾室,二人亦大着肚子候在一边。
陈阔满五岁后,谢氏便停了她们的药,永乐陈氏建族,自是子嗣越昌隆越好,二人亦先后有了身孕,大姨娘已有六月余,二姨娘近五个月。
第五百一十九章 都瘦了
(续上章)大姨娘已有六月余,二姨娘近五个月。
不多时,听到一阵马车与说话声。
一行几辆马车进来,莫氏往外头一望,第一辆马车上,由四少夫人等几个孙妇扶着满头银丝的老妇人下来。
骑马的莫三舅、莫四郎等人一个个满脸尘土不说,眼睛一个比一个大,更有的眼眶深陷。
莫氏快走几步,迎上莫老夫人,唤声“阿娘”眼泪儿就不由自己的滑落下。
莫老夫人不耐烦地道:“你哭什么哭?”
她一生,最是个坚强的女人。
无论遇到天大的事,都没有流泪过。
就算是老太公仙逝,她也是面含浅笑地宽慰儿孙,“老宗主是笑着走的,寿终正寝,你们当欢喜。”
说罢之后,她就呵呵一笑。
莫氏抹了把泪,“阿娘,就怕你们不舍得花银子,我方让阿蘅派了韩姬去太平帮,银钱都花了,你们这一路怎还成这样儿了,你瞧三兄,都瘦得皮包骨头了。”
莫老夫人望头回了一眼。
三夫人道:“这一路也多亏妹妹请的太平帮镖师,一直有他们护送……”
“既一路太平,怎的个个瘦成这样?”
原来,莫老夫人上了年纪,又最是心善,进洛阳后,一路看到不少逃难的百姓,有说西北旱了大半年,没水喝;也有说,南疆战祸,想寻个太平地儿落脚。原因种种,这一路上遇上的逃难百姓不计其数,莫老夫人心头不忍,就令儿子、孙子取了干粮分下去。
自家预备的干粮发完了,没了,莫老夫人就让人去附近的小镇、县城买,这一路撒出去的钱粮高达十万两,更有一些百姓,见莫老夫人心善,哭着、求着说要投奔莫老夫人。
莫三舅生怕她答应下来,若答应这么多的难民,永乐邑就是一个小县,哪里安顿了这么多。
莫老夫人自是不应,道:“我家也不大好过,这不,带着儿孙去投奔嫁出去的女儿,唉,你们都拿了干粮各寻出路罢。”
从洛阳到永乐邑,原是最多二十天的路,她们硬是走了三十三天,皆是一路散发干粮、馒头耽误的。
莫三舅与儿孙们要帮忙派发干粮,有时候能忙一天,唯有女眷们,因不好抛头露面,只在就近的村庄或客栈中安歇。
女眷们没变,所有男丁,就连莫四郎的儿子个个都瘦了一大圈。
夫人、少夫人自是心疼,莫老夫人也心疼,可她更心疼那些可怜得又无处可奔的百姓。有的百姓见她心善,就要自卖全家,说什么也要跟着莫家。
这不,有的从洛阳就跟到颖川,最后听说他们要入永乐邑,而长河镇设有邑南关,还有人说那里的官差把守,没有通行文书就不得进入。
莫老夫人住在颖川客栈,天亮之时,就发现自己的房外跪了几十个男女老少,就连刚知事的孩子也静静地跪了一夜,不敢出声,怕扰了她休息。
莫老夫人一阵感佩,让莫三舅收了他们的自卖文书。
不想这边开了头,一路从洛阳跟着他们的百姓也跟着学样,也要自卖全家,不收他们就要跪死,莫老夫人原就是心善人,哪里忍心,便又收下。
原本来永乐邑,所带的下人分成两批,能撑事的早前大半月已抵达了,好给主家安顿安歇处,可这一来,莫府的下人又添了三四百人。
行到颖川郡时,发现难民更多,更有从北疆逃来的,未请镖师的难民里,不仅有杀人夺货者,还有各种龌龊事呈出不穷,其间也有串入境内抢夺财物者。
路上,莫家人就遇到几个穿戴不错却被抢劫的人。
现在要入洛阳、颖川、陈郡一带,都会在太平帮的镖行等候,即便花些高价,也只求一个太平。
莫老夫人道了声“作孽啊”,“西北逃难的百姓,以为都城、洛阳富庶,可这一带也有旱灾,就连我们江南去年腊月至今,滴雨未下……”
路上带的现银用光了,路上的干粮也没了,一路都是现买现吃,花钱能买着还好,有时候路上连吃食都买不到,如果不是一路有太平帮的弟子帮忙,他们也会挨饿。
这会子,莫夫人扶上老夫人,一步步往老夫人住的院子行去。
永乐莫府是照了广陵莫氏大房的格局建造,里头有人工湖、人工河水,假山、亭台,宛若江南。
莫老夫人看着似曾相熟的一花一木。“阿南,把你父亲的棺木扶下来,就放在我院里。”
莫南道:“母亲,要不送到义庄,父亲是下葬过一回。”
“他生前最是慈和不过,又是寿终正寝,我都不忌讳,你忌讳什么?”
莫氏与莫老夫人还真是母女,这行事的风格都是一样。
谢氏垂着头,想着自家也这样,早前还担心发生不祥之事,白白挂心了许久。
莫老夫人斥道:“我说没事就没事……”
莫氏见三兄夫妇一脸难色。“阿娘,虽说你不忌,可是阿耶下过葬,还是别留家里,不惧旁的,家里可有怀身孕的侄儿妇,就怕冲撞了。派几个细心的老仆去义庄守着,待请了悟非大师选了墓地,建了祖坟园,再下葬不迟。”
谢氏心里暗道:当初我也有身孕,怎不见你老怕冲撞,谁的话也不听,硬是把翁父的棺木抬进院子里,吓得她都不敢去请安,生怕沾上不干净的东西。
莫老夫人轻叹一声,“怕了,让四郎带人护送棺木去义庄,挑了可靠仆从守着。”
莫三夫人一脸感激,有些话她不好说,也只有生为女儿的话老夫人能听得进去。
莫老夫人道:“阿秋,辛苦你了,能将永乐莫府建得这样好,定用了心思。”
陈蘅对什么不用心思?修建陈府,陈蘅以照荣国府,却又在风水上极为讲究,哪里种什么树,哪里建什么亭,不无细致。
再造莫府,她同样用心,既让里头像江南格局,还让一切更合规矩。
莫老夫人道:“你们都散了吧,一路风尘,早些歇着,尤其是十孙妇、十一孙妇,肚子里还怀着呢。”
立有一个仆妇奔过来,穿着逃难百姓的服饰,嘴儿特甜地道:“老夫人,你走稳了!”
惹得莫老夫人身边的服侍阿媪瞪了又瞪。
莫老夫人轻叹一声:“让大管家将新来的仆从都安顿一下,回头与夫人、家主商议是去庄子还是挑些留在府里服侍。”
第五百二十章 落脚
三夫人未离开,而是与莫氏一道随莫老夫人进了院子。
迈入院门,里头的窗帘、窗纱,就连廊下挂的灯笼都是新的,式样也别致,廊上垂着蘅芜、薜苈,拐角处摆了两盆难得一见的名品蕙兰。
老夫人心头一暖,“这是阿蘅布置的?”
“阿蘅亲自布置了你老的寝院、三兄夫妇住的寝院。其他院子虽不差缺物件,还是由各位侄儿、侄儿妇亲自布置的好。”
莫老夫人低应一声,转眼三年未见陈蘅,身量比早前所见更高了些,凹突有致,瞧上去宛如依旧是二八年华。
陈安这一死,陈蘅的婚事给耽搁了。
外头兵荒马乱的,一入长河镇的邑南关,立马就感觉不一样。长河镇不大,只得一条街,可街上该有的铺子一家不少,长河镇又唤“长河邑”,曾是长河县最富庶的乡镇之一,只是现下成了冯娥的封邑。
故而,进入永乐邑,便有大邑、小邑之说,大邑是指永乐县城,小邑则是长河镇城。
莫氏因娘家母亲到来,留在莫府照应,当日没回陈府。
抵当永乐邑不久,莫三舅因一路操劳,大病一场,又是咳嗽,又是发热,待医官署的医官去了几趟,开了药,方才有了好转。
莫家的几个郎主、夫人、少夫人也齐齐在在府里调养。
这日,莫氏将莫府房契,与半条城南街的店铺房契一并交给了莫老夫人。
莫氏道:“另半条街建有三进、二进、一进的宅子,又有店铺。阿蘅还指望着能卖回一些本钱。但这半条街是挨着莫府的,我就先给母亲。另有三千亩良田,两千亩在双坝镇河东,一千亩在河西,再有一座山,山上种有果树,亦有佃户与管事看守着……”
莫三舅一家要来永乐邑长住,这家业就得置上一份,不能太薄,还得说起来让人过得去。
莫老夫人握着厚厚的地契、房契,“这得不少钱?”
莫氏微微一笑,“这不是阿蘅的未婚夫婿家有钱,这几年没少送银子来。”
陈蘅有卖秘方与嫁妆的钱,但秘方的钱给了六皇子,六皇子又遇劫,虽然兜了一圈回来,她不好直说,只说是慕容慬给的。
“是帝月盟的盟主?”
莫氏笑着应“是”。
堂堂世家大族的女郎,居然要嫁一个跑江湖的。莫氏心下哀切,要不是要仰仗帝月盟护佑,陈蘅何至于此,不过,这一路还真亏得水帮镖师、太平帮的镖师,虽说收了钱,可这钱不是又被他们盟主给陈蘅送来了。
“阿蘅不容易。”
莫氏笑道:“母亲想给几个侄儿置房产,那其他的钱可得付银子,否则,阿蘅不说,阿蕴又该嚷嚷了,说事事都亏了她妹妹。阿蕴而今就爱叨叨,比我还能说,一会儿说我纵着阿葳的两个孩子不听话;一会儿又说阿蘅镇日往外跑,不像个大家闺秀,让我多管束;再一会儿又念叨儿妇,说儿妇不像个得体的宗妇……”
不知道这儿子像谁?以前是什么不管,而今却是什么都管,上管莫氏,下管下人,每天见人就叨上几句。
陈蘅习惯了,有时候应两声,有时候只笑不答。
谢氏听得烦了,少不得回几句。陈蕴便逾发来劲,能与谢氏缠上大半日的道理。谢氏为了躲他叨叨,少不得往陈蘅、莫氏院子里避。可陈蕴呢,见了面,没说完的话继续说,能将人烦过半死。
莫老夫人笑道:“阿蕴上进,知晓掌家,你就轻松了,只需含饴弄孙,由着他去。”
莫氏道:“他什么都管,不让他管,又搬出他阿耶,且由了他去。我的陪房管着一处山头,虽说这里热闹不如都城,可陪房管事跟着杨造林学了一年,一年四季都能种出时鲜菜蔬来,比我儿妇的山出息好。
我在县城官衙旁边开了一家书肆、一家大酒楼,菜方子用的是阿蘅给的,鸡鸭鱼用的是自家山上出息的,菜也用自家的,一个月也能挣上千儿八百两银子。”
虽说有儿女,但手头还得有份出息。
自己有钱,或是留给儿孙,或是打赏下人,又或是添置个什么,也都是方便的。
想到都城那偌大一份嫁妆、家业,而今落到莫静之手里,有了出息拿不到,还被莫静之贪了去,莫氏的心情很是郁卒。
她不止一次地想:莫静之未出阁前,原是清高无尘,目无金银的女子,如今怎的就钻到钱眼子里了。
莫老夫人问道:“阿西今儿好些了不?”
莫三夫人道:“大好了。”
莫三舅来了永乐邑后,大病了一场,这其实是一路上积攒下的病气,操心、挨饿、奔波,尽数压到他一个人身上。
“自家的铺子也早些开起来,想开成什么,让阿西唤了郎君们细细商议。”
莫老夫人想着这么大一笔产业,是女儿给送来的,还是外孙女给置的,可她的贴己银子全花光了,若不是女儿、外孙女贴心,这一家上下可怎么度日?
莫西带着四个儿子、一房妻在永乐邑安顿下来,接着就是给几个儿子每人给了两个铺面,若是赚了钱,算是他们自己个的零使。又派了自家的庄头去莫氏的果蔬庄子上学习侍弄果木、菜蔬。
莫氏给的山头也是极好,是杨造林第一年带人种的果木茶树,里头还有三百多亩的菜地,或种菜,或种粮食皆可,山上又养有鸡、兔等家畜。
莫老夫人收留的几百个难民,有会养鸡、养兔的,便安置在果蔬庄子上,有会种粮食的安顿到田庄上,有的成了佃户,有的是帮衬庄头。其间几户以前原就做了下人,因前主子走散了,继续做下人服侍。
早前,所有人都以为,适合新地方、新生活的人当是孩子,未想莫老夫人却是第一个适应永乐邑生活的人。她每日早起,侍弄陈蘅送她的几盆兰花,又活动一下筋骨,陪几个重孙说说话;晌午睡一会儿,之后就是与儿妇、孙妇们闲聊。
这日,正吃着自家菜蔬山庄送来的新茶,就见莫四郎家的女儿带着两个娘子进来,兴奋地道:“十叔母、十一叔母,明儿城里有祭天祈雨会。”
十少夫人沈氏微眯着眼睛,“真的啊?”
沈氏拿了银子置了两处三进的宅子,又置了几处店铺。
第五百二十一章 异士帖(三更)
(续上章)沈氏拿了银子置了两处三进的宅子,又置了几处店铺。
只是这价儿比旁处贵了些,沈氏原就出自商贾,想着外头兵荒马乱吃不饱饭,而这里哪有半点乱世之相,出了几回门,什么东西都能买到,狠狠心全将手头的余钱置成了宅子、店铺,又买了两座荒山,请了百姓给开垦。
沈氏听说本县已经禁止官田买卖了,现在开垦好的官田,包括河西那片平整的,用闷灌之法烂地也能变成良田,一整片全是郡主的。
陈筝见沈氏置产,她亦跟着学样,也买了宅子、店铺,只是一人名下最多只能在城中买两处,她运气好,置了一处城北的四进宅子,听说是一个从外地迁入的商贾懊悔宅子太大,不如买地好,要将手头的转卖。
莫氏的公子、女郎都入了学堂,女郎带一名银侍女陪读,公子们则可以带一名书僮进出。
几次之后,见其他女郎未带,每日也只坐马车去学堂门口,她们自己进去读书。
沈氏问陈筝:“弟妇明儿可去瞧热闹?”
陈筝抿了抿嘴。
莫三夫人道:“明儿是县城赶集日,城里人多,你们怀有身孕,就莫去了。”
*
夜,静寂。
陈蘅在凰女境练了几遍祈雨舞。
刚启眸,感觉到一丝异样,正要喝斥出声,只见一个熟悉的人已坐在榻前,“阿蘅,我来瞧你?”
“阿慬!”她一声轻呼,这声音是从灵魂深处发出来的。
两人紧紧地相拥。
他来了,一别近三载,他们又相逢了。
她都快要忘了他的容貌,只记得他长得很是俊美,赛过世间无数的女子。
“阿蘅,我是来向陈老夫人提亲的,我们的婚事拖得太久。”
现在是四月,再过几月,她就可以脱孝,他不想再等,需得早见莫氏,将他的婚事说定。
两人并躺在榻上,说着话儿,说分别后发生的事,仿佛几辈子都讲不完。
陈蘅忘了自己是几时睡着的。
醒来时,天色大明。
碧桃催促她起身沐浴打扮。
燕儿正喋喋不休地说着外头的事,说一件就扳一下指头,每到这时,她都是提前一天准备,身边郡主身边最得力的银侍女,自然不能说多了,也不能说漏了,“女学堂的娘子自打能跳祈福舞后,城中各书快论坛竞相聘娶。上个月莫氏贵女们进了女学堂,有一个订亲的不能再跳祈福舞,就由莫家女郎顶了上来。
莫家四夫人照着我们的粉绡裙、珍珠头饰也给莫娘子定制了一身。
昨儿女学堂的舞蹈先生发现有娘子给跳祈福舞的娘子下巴豆粉,惊动了女学堂的山长,正请了她长辈来说话。
有一个跳祈福舞的娘子弄坏了舞衣,不敬神灵,要受惩罚,不许她再跳……”
跳祭天祈福舞的娘子能得神灵赐福,最是个好兆头,做了这种不体面的事,定是要受责罚。
“第二桩,冯县主说,有太原名士王玄龄递来拜帖,欲携其兄弟四房,主家七十三人,奴仆四百零六人入永乐邑。这是拜帖!”
太原名士王玄龄,此人据说在百余年前曾是王氏的一个分支,只是两地相隔远,后来就淡了。
太原王氏,在晋地一带也是名门望族。
“第三桩,西魏青城山得道高人灵素道长递来拜帖,请求携其弟子女冠十六人入永乐邑建造道观,愿得一山足矣!”
“第四桩,有钱塘名士陶渊呈来拜帖,愿携全家定居永乐邑,求一屋三亩田地即可。”
“第五桩,金陵织造坊大东家苏锦城听说永乐邑广植桑麻,愿携织户三百户入永乐邑……”
金陵织造坊的大东家苏锦城要来投奔?这可是天下出名的织造大家,其妻乃是双面绣的第一高手,其女、其儿妇皆得其真传。
陈蘅道:“继续!”
燕儿说了整整十二桩事,因空灵大师入永乐邑后,时不时有佛门弟子、居士入县定居。陈蘅让官衙设下了规矩,再有人入永乐邑定居,必须先递名帖,再给官衙商议,发出通行文书,进入洛阳境内,手持通行文书,可得太平帮弟子护送。
其间,亦有名动天下的商贾请求进入。
永乐邑有神女、佛家高僧护佑的消息传出,天下惊动。
在外头饱受饥饿、战乱之时,名士、商贾、名匠们发现,世间居然还有那样一个世外桃源。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179页 / 共43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