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瑀不由自主抱住他的腰,“我白天出去也看见了,满街讨饭的,都是灾民吧,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乱哄哄的,有些人还和衙役打起来了,看着叫人心里头害怕。”
李诫出神地望着承尘,喃喃自语道:“对啊,为何突然冒出来了,谁告诉他们济南有饭吃……”
赵瑀听得分明,立即绷紧了神经,“难道又有人作祟?”
“没有没有!”李诫忙笑道,“我每到冬天都要搭粥棚,知道的人不少,他们听到风声也不奇怪。”
李诫一下一下,安慰似地抚着她的背,声音很轻很柔,“不过几百个流民,这口饭我还管得起,生不了事端。再说济南旁边就是大峰山卫所,五六千的兵力,绝对可保济南府太太平平的。”
赵瑀埋在他怀里,嗅着他身上清寒似松的味道,紧张的情绪逐渐平缓下来,浅浅笑道:“我知道你应付得了,不过白担心罢了。”
朦胧天光中,她看到李诫似是笑了下,但她没看见,李诫眼中那隐隐的焦躁不安。
过了几日,城内流民大多数被安置在城郊,街面上官兵衙役分坐三班,日夜巡逻,前几日满大街敲着碗筷的讨饭声,现在也几乎听不到了。
饶是这样,街上的行人还是少了很多,连带着商家的生意都冷清起来。
天气一日冷似一日,眨眼间入了冬月。
接连数日都是灰暗阴沉的天,偶见冬阳,也是惨淡无光,有气无力地悬在半空,没有半点活气儿。枯枝上的残叶,可怜兮兮地在啸风中瑟瑟发抖,更显得萧瑟凄惨。
城里讨饭的人陆陆续续又多了起来,这次任凭衙役怎么赶,他们都不肯走。
官府衙门他们不敢去,只聚集在粮店米铺门口,或者殷实人家门前讨吃食。
如果不给,他们真能堵一天的门,又哭又闹,扰得四邻不得安宁。
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息事宁人,打发他们几口吃的。
但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日子久了,这些富人也不愿意,便跑到官府去诉苦。
杨知府就找李诫拿主意,“大人,流民越聚越多,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下官以为,应赶紧向朝廷申请赈灾粮,好歹对付这一冬。”
李诫也是头疼,“河南巡抚怎么赈灾的,搞出这么多灾民!我城郊的粥场都装不下了,这些人,打打不得,赶赶不走,真是一群活祖宗。老杨,你说的法子我不是没想过,可山东不是灾区,朝廷不大可能给粮食……我先上封奏折试试吧。”
他预料得没错,折子很快被内阁打回来了,户部就俩字——没有!
李诫挠头,对同样愁眉苦脸的杨知府叹道:“看吧,还得咱自己想办法。唉,济南都这个样子,更甭提兖州等地了。号召各地的高门大户,有钱捐钱,有粮捐粮,先度过眼前这一关。尤其是咱们之前查出有兼并土地、私瞒田地嫌疑的,必须让他们出血。”
杨知府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道:“物极必反,大人,咱们先前生逼这群士绅吐了不少田地出来,如今再逼他们掏银子……这些人都是有来头的,不如效仿汛期筑坝的法子,给他们一些甜头尝尝?”
“不行!”李诫拒绝得十分干脆,“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现在没到那么紧迫的时候,而且和小贪官不同,兼并土地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能开这个口子。”
杨知府还想再劝,但见他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只好心里暗叹一声,遵命办差去了。
每年捐银子捐粮食,赵瑀已形成习惯,早早拾掇出来,吩咐人送到前衙。
王氏看了直心疼,“怪不得你总攒不下银子,体己全都补贴给外头的人。”
“没办法的事,姐姐不带头,下头的人谁肯跟着捐?”赵玫拈了颗蜜饯放到口中,幸福得眯起了眼,“还是京城的好吃。”
桌上两大匣子吃食,桂花糖、栗粉糕、如意糕、吉祥果、山药糕,还有各色蜜果子蜜饯,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
赵瑀挑眉一笑,眼中明显闪动揶揄之色,“玫儿,这是沾了谁的光了?”
“哼,我谁的光也没沾!”赵玫得意洋洋一扬脖子,将匣子往姐姐那边推了推,“你快一年没回京,想念了吧,喏,给你,叫你沾我的光。”
赵瑀捏起一粒酸杏,笑吟吟道:“是,多谢妹妹。”
赵玫一听更高兴了。
见两个女儿相处得好,王氏也笑意盈盈,然猛地想起一个念头,笑容便僵了几分,“玫儿,这东西是曹先生给你捎的?”
赵玫面不改色,“是,那又如何?母亲,咱们都离开赵家了,您不会还想着什么私相授受那一套吧?”
王氏语塞,半晌才说:“你不喜欢人家,平白让人家心里存个念想……这样不好。”
赵玫不说话,但脸上写满了不服气。
王氏叹道:“母亲不是为他说话,是为你考虑。天下没不透风的墙,你俩总这么往来,对你名声不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看上他了呢,以后可怎么说亲?”
“啊,你担心这个。”赵玫马上喜笑颜开,不无轻松道,“母亲放心,我都是用姐夫的名头给他去的信,寻常的人见了,只会以为是公务,不会以为是私事。”
原来是李诫顶在前头了!赵瑀不由好笑又好气,点着妹妹的额头训道:“母亲说得对,你对人家无意,就不要吊着人家。别看曹先生看似一个大大咧咧的糙汉子,其实心思细腻,对人真诚得紧,你别伤了他。”
赵玫皱着鼻子说:“知道了,我不会伤他的。”
她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母亲姐姐讨伐的目标,多少有些不耐烦,急忙转了话题,“天阴沉沉的,估计要下雪吧。我就盼着下雪,新做的大红羽缎披风,我迫不及待要穿啦。”
赵瑀却暗道:我只盼不要下雪才好。
十二日,西北风撕帛般吼叫了一夜,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大雪。
第二日人们起早一看,整个济南城都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瑞雪兆丰年,话虽如此,但看着路旁几具冻饿而死的流民尸首,这话没人说得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1202732、鱼夜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2章
每年冬天都会冻死个把人,这在京城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更别提底层的州县。
去岁济南府的街道上,也时不时能见到这样的情景。
可这次死的是逃难过来的灾民。
说起来他们着实凄惨,一年遭受两次严重水患,燕子啄泥般攒下来的家财,统统被大水卷走,家破人亡不在少数,其中悲痛,是外人无法体会到的。
灾民离开故土,成为流民,在陌生的环境中,被前途未卜的恐惧包围着,脑子里的那根弦紧绷着,如果再受到点刺激,说不清什么时候就会断掉,从流民变为丧失理智的暴民。
那就真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李诫既尽最大努力地去帮助他们,也防备他们聚众闹事。
而这几具尸首的出现,让李诫瞬间紧张起来。
他迅速下令,调拨钱粮,在城外再搭建一处粥棚,限期十日完成。辖下几个流民较多的州府,也照此办理。
并以极其强硬的态度,摊派加捐,富商、大地主按照他开的单子捐粮捐银。
当然有人不满,但碰上李诫,也不得不照办。
毕竟这位扳倒了温首辅!
也有仗着靠山硬的二世祖,叫嚣着上京告御状。
李诫干脆调了卫所的兵力,以拉练为名,天天在城门外头操练。
时日天下太平,没有叛乱,没有外敌入侵,单一刀正闲得浑身难受,好容易能出来溜溜,一下子如脱缰的野马,将济南城外搞得是尘土飞扬,呼喝阵阵。
大刀片子上白亮亮的寒光,映在了流民的眼里,也映在了那些叫嚣着告状的人眼中。
流民乖乖去了城郊的安置处,二世祖们悄悄闭上了嘴。
武力震慑,一向比打嘴仗管用。
不知不觉中,济南渐渐回复了安宁,只是这平静之中,带着令人心悸的肃杀。
腊月在凛冽啸风中来了,初七这日清晨,苍茫的穹顶下,雪粒子如盐一般漫天撒下,打在屋顶、廊下、地面上,发出细碎凄凉的沙沙声。
雪下了一日也没有要停的意思,赵瑀看着满院的积雪,吩咐乔兰道:“明个儿是腊八,你安排几个婆子提早熬好腊八粥,明天天一亮,就送到城外的粥场上去。”
乔兰应了一声,又问道:“和家里用的粥一样吗?”
“不一样。你告诉厨下,多用陈米,辅料可少几样,不要太浓,也不要清汤寡水的见不到几粒米,比粥场的粥稍好一点就行。”
赵玫这阵子跟着姐姐学掌家,闻言不解道:“为什么不能送浓稠的粥?灾民吃得好,肯定对你感恩戴德的,还不得使劲儿夸你,你名声肯定更好了呀!”
见她不明白,赵瑀耐心说道:“城外聚集了快一千人,用料和家里一样的话,咱们可供不起。就算负担得起,也不能送——有的人吃了好的,再给他孬的,他就会不满意。灾民们情绪不稳定,一旦有人煽风点火,还真说不定会闹事。”
赵玫似懂非懂点点头,“施粥还有这么多学问。”
“咱们是打头送的,城里其他人家肯定按照咱们的标准去施粥,太好太差,都不合适。”赵瑀笑道,“你都十五了,过不了一两年就是掌家的娘子,如果嫁到高门大户,凭你现在的心计手段,我真怕你被人吃了都不知道。”
赵玫一怔,随即反驳道:“大不了我和你一样,嫁个小门小户出来的,只有我拿捏他家的份儿!”
赵瑀扶额叹道:“你以为小门小户事儿就少了?我不说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赵玫却没因她的“妥协”自得,反而叹了一口气,“有时候想想,嫁人真的好么?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遇到父亲那样的人……”
回想起母亲差点死掉的场面,赵玫不自觉身子打颤,声音发抖,“二十年的夫妻,他竟想毒害母亲!我以后的相公,会不会为了他家的利益也毒害我?母亲总说我眼光高,看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她看谁都好,可我看他们个个不怀好意。”
“姐夫风头正旺,他们上赶着献殷勤,一旦姐夫仕途受挫,他们会不会像扔破抹布一样,把我给休了?”
赵瑀没料到她的担忧竟是这个,诧异之下,忙安慰道:“不是每个人都像父亲那般无情无义,咱们睁大眼睛好好找,怎么也能给你找个如意郎君。”
赵玫吸吸鼻子,一脸认真道:“这可是你说的,你必须给我找个好的,不然我可不依。”
赵瑀又是哭笑不得,“好好好,我说的,我必定做到,敢问二小姐,您心中的如意郎君是什么样子?”
赵玫愣住了,思索良久才慢慢答道:“我也不知道,大约是……有钱,能养得起我;有本事,以后能飞黄腾达;脾气要好,对我无限度的宠爱;相貌也要好,至少不能太丑;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这辈子不许纳小!”
赵瑀干巴巴笑了几声,深感任重而道远。
不过妹妹无意中一句话引起她的疑惑,“玫儿,你说你姐夫仕途一旦受挫,你有听到什么?”
“那倒没有,我就是随便一说……你看温家不就知道了,当初多厉害,现在就多倒霉。”
她本无心之言,轻飘飘的话,听在赵瑀耳边,却像一道焦雷无端爆响,惊得赵瑀面色发白。
赵玫察觉有异,“你怎么了?”
赵瑀掩饰般笑笑,“有些累,歇会儿就好——莲心,你吩咐人去前衙,看老爷忙不忙,晚上能否早点儿回来。”
听说赵瑀不舒服,李诫没等下衙就急急忙忙赶回来。
“你连着好几天早出晚归的,我睡了你才回来,我醒了你早就走了。别看一个前衙,一个后宅,咱俩都碰不上面。”赵瑀赧然笑道,“我想你了,就是找个由头叫你回来,耽误你差事,真是对不起。”
“没耽误,我正想回来歇歇。”李诫躺在炕上,舒舒服服伸了个懒腰,“和户部磨了半个月嘴皮子,总算答应给我调一批粮食,我终于能安安心心过个年了!”
他嘴角那一抹笑,显出久违的轻松和宽慰,赵瑀看了心里也不由高兴起来,一边给他捧茶,一边说道:“流民不生事端,你就立下一功,就是有小人想害你,也拿不住你的错处。”
李诫讶然道:“什么小人?”
“……我说出来你不许恼,你看你又是治贪墨,又是清丈田地,还逼着那些大地主吐银子……会不会得罪的人太多了?现在你风头正旺,上面又有皇上给你撑腰,你用不着怕,可飞鸟尽,良弓藏,要不要事先留条退路?”
李诫脸上的笑意一滞,闭了闭眼睛,长叹道:“孔先生还教过我,狡兔死,走狗烹,我懂的,可我不能退!”
他目光霍地一闪,漆黑的瞳仁在烛光下,闪着细碎晶莹的光,“我若退,就是辜负了主子的信任,那我自己都瞧不起我自己!我也不能退,不当官不知道,官场竟有那么多龌龊!大概太平日子久了,有些人只想要权要钱要享乐,却忘了官员第一要务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就说城外头聚集的流民,如果河南巡抚赈灾得力,至于这么多人没饭吃,跑到我地盘上讨饭?济南离得远,还算好的,兖州紧挨着河南,情况更糟糕,潘知府呈文上说,涌入的流民数以千计,他快吃不消了。”
赵瑀稍稍放下的心又提起来,“孔先生一家还在兖州,不如把他们接到济南吧。”
“嗯,就怕有盗贼混在流民之中趁机作乱。我去信问问孔先生,年后把他们接过来。还有高掌柜的,也得提醒他一声,他们这些富商,被盯上的可能性最大。”
然还没等他们派人去接孔先生,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因河南施粥,一碗粥中半碗沙,灾民们爆发了。
民乱从一个县开始,如果及早控制住,造不成太大危害。
当地县令出于让皇上过一个祥和顺遂年的美好想法,根本没往上报,还假意招安,将为首的几人骗进县衙,当夜就砍了脑袋。
好似一滴水溅入油锅,灾民们瞬间就炸了,几百号人扛着扁担就攻入县衙,活活打死县令。
然后就是抢粮、抢商号、抢大户,是灾民不是灾民的人都混了进去,不到五天,竟蔓延了一个府!
消息传开,满朝震惊,皇上连年也不过了,责令河南巡抚戴罪立功,务必要压下去。
可这时候暴动的人已有几千人之多,如何平复此事,成为朝臣争论的焦点。
内阁主张招安——这些都是被逼到绝路的灾民,情有可原,拿住几个为首作乱的,其他人要以安抚为重。
以秦王为首的勋贵主张围剿——敢作乱,就必须镇压,叫乱民再也不敢起造反的心思!
朝堂上争执不休,河南的局势愈演愈烈,先后和官兵交了几次手,且战且胜,大有席卷全省之势。
一直没说话的齐王终于表态,他同意内阁的意见,河南官府有错在先,为避免局势彻底失控,应先安抚,且乱民也是子民,理应教化,抓住几个带头作恶的,以儆效尤足矣。
却在此时,山东传来消息,李诫未经请旨,擅自调用卫所驻军,在兖州和乱民开战了!
第113章
在京城一片质疑声中,李诫的折子到了。
关于发兵缘由,很简单,乱民从河南一路打到曹州,伙同当地流民,里应外合,一夜之间竟然攻到兖州府城门下面。
光靠民兵乡勇和衙役根本抵挡不住这些人,局势紧迫,原本还犹豫动不动手的李诫立时下令出兵。
但他没有请旨,因为他知道,就算八百里急报递到京城,朝堂上那群老大人,也得打一顿嘴仗后再定章程。
等旨意再八百里加急传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反正他是山东巡抚,全权负责一省军务,李诫大手一拍——干!
当然在折子里,他没有蠢到将老大人们争执不休延误战机的担心说出来,也没有替自己多做辩解。
他只提到四个字——君权至上!
当大总管袁福儿缓缓将这四个字念出来的时候,朝堂上所有官员都沉默了。
虽然历朝历代都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巩固皇权。
当任何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出现,别管起因如何,都不能为上位者所容。
这四个字,简直是说到皇上心坎里去了!
若有人说民乱没有威胁到皇权,只怕皇上会一巴掌扇他个狗啃泥。
朕的河南都快没了,战火都烧到山东了,下一步就是直隶,紧接着就会直扑京城,是不是要朕让出龙椅,你们才会说有危险?
当然,内敛的皇上自不会表露出来,但他旁边的袁大总管脸上的表情,分明就是这个意思!
主张招安的人不敢发声了。
因此,李诫擅自出兵,非但没有受到朝臣的弹劾,反而获得了皇上的嘉奖,称他“有勇有谋,当机立断,实乃朕之千里驹”。
有了皇上支持,刚出正月,山东的局势慢慢趋于稳定。
但李诫只是山东巡抚,河南的事,他没权力管。
此时的乱民,掺杂土匪、盗贼,还有不知哪里来的杂兵奸雄,已成乱军之态!
二月底,开封被攻陷,河南巡抚自缢身亡。
三月,直隶也受到波及,大名府不到两日被乱军拿下,广平府岌岌可危。
再往北,若过真定、保定,就是京师!
五军都督府的十位都督,被皇上骂了个臭死,可谁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一群手持锄头扁担的乌合之众,就能把手握利刃的正规军打个落花流水?
更可怕的是,到了四月初,安徽、南直隶等地,竟也有流民生乱的迹象。
也只有山东的状况好点儿。
眼见火烧眉毛了,秦王请旨领兵镇压,皇上未准,一道圣旨下去,封李诫为蓟辽总督,位居一品,下辖直隶、山东、辽东等地军务,兼管河南,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全力镇压叛乱。
一时间,李诫的风头无人能敌。
还有一道旨意是给齐王的,命他军中效力,投于李诫麾下。
皇后不舍得小儿子受苦,却是苦求无果,皇上不知为何,铁了心要齐王去前线平乱。
齐王也只好挎着镶金嵌宝的腰刀,垂头丧气去了山东。
这次没等李诫上表,皇上就把赵瑀的一品诰命赐下来了。
看着金光灿灿的诰命服饰,赵玫的眼珠都不会转了,目光全是毫不加掩饰的艳羡。
王氏边笑边哭,深感女儿的不容易,“瑀儿啊,你做了一品诰命,母亲就是此刻闭上眼睛,也没遗憾了。”
“别说不吉利的话,长命百岁,您还得抱重孙子呢。”赵瑀笑了笑,兴趣缺缺,没有她们那般高兴。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62页 / 共77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