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得有个章程,爷找戴先生捋一捋!”
胤禛是个认真的人,既然打算做,那就马上行动,当下起身准备回前院了,这些事情还得做准备。
“走吧!我陪元宝去了。”
关宝宝送了胤禛到门口,对着他挥了挥手。
这么个赚钱法子胤禛是动心了,都说富商富商,有些商人的家底堪比国库。
胤禛想要做很多事,国库最缺钱得填补上才行。
此时胤禛也不顾及康熙不主张皇家子弟从商了,和戴铎挑灯商量了一个晚上,拿着自己写的计划书进了宫找康熙去了。
第220章 想法
康熙意识到缺钱了, 胤禛一提出草原上的问题, 康熙就皱眉。
有钱的话,哪里还用策妄阿拉布坦继续扩充实力?回京之后必然就派兵镇压然后换上自己人了。
胤禛这边就拿出了计划书出来了, 当然企划书这个说法是沿用关宝宝的口语。
康熙花了差不多半个时辰看完了胤禛整理了一个晚上的企划书,看向胤禛的眼神充满了疑惑问道:
“你何时对这一方面感兴趣了?”
这上面的想法很新奇, 但不得不说这是个很好的笼银钱的办法。
“儿子是从木兰围场回来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了,国库空虚缺钱, 不然何以就放过了策妄阿拉布坦,七妹妹的事不该就这么算了。”
胤禛解释的说道。
他的最终目的是充裕国库,有钱了什么事都好办。
一个国家能够真正的富裕起来,得改革,得发展。
但是这些都需要国库有钱才行, 否则举步艰难。
那策妄阿拉布让大清吃了这么大一个亏, 自然不能等到他们羽翼丰满的时候。
到那时候便会像皇阿玛晚年的时候, 多次出战在策妄阿拉布坦。
晚年的兵力, 财力都耗在这上面了,这几年就得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所以你就想了这个办法?”这办法显然有些上不了台面, 康熙不会明着支持的。
不过,提到七公主,康熙叹了口气, 自己何尝不是忍着一口气。
现在也不是出兵镇压的时候, 现成的借口已经没有了。
加上国库到现在为止收回来的欠银还不到三分之一,这边还免了曹家的欠款。
是的,胤禩到底问了曹家这个问题。
康熙考虑到曹家修建行宫是为了接驾, 是用在自己身上的,加上曹家对康熙有着这一奶之情,就免了曹家的欠款。
胤禩虽然不满意皇阿玛这个决定,但却没有再多问。
曹家是个大隐患,在他看来这就是利用接驾借钱,实则并不全是用在修建行宫。
他有了解过曹家的情况,传闻曹家的丫头穿着都堪比宫里的规格。
这番俨然把曹家当成了另外一个皇宫一般,长此以往下去曹家的心就会更大了。
宫里面曹家的后妃都送进来了两个了,其中一个还是皇阿玛乳娘孙氏的亲孙女,就是宫里的曹贵人,其目的不言而喻。
“你可知皇子从商是降低了你的身份?”
然道士农工商,商在最末。
商人在康熙眼里就是商人是没地位的,但是又是不可缺的一部分。
一般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才会选择从商,加上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
所以,康熙不希望在朝为官的人从商,免得这些人学会了商人那一套转而套用在了百姓身上,那么百姓就苦了。
朝中虽然还是有私下从商的,毕竟官员靠俸禄很难养活一家人,只要不拿到明面上来,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若是胤禛想要明着做这个康熙是不会同意的。
“你是因为府上开支有压力?”
他手里应该有不少收益的,孝懿皇后手下的嫁妆铺子,庄子不少。
他赏赐的也有,还有开府贴补了一些,怎么不会到艰难到主动提出从商啊!
康熙觉得这个儿子怎么休息过后感觉堕落了?
“不是,儿子只是想着能为皇阿玛分忧!”
胤禛摇头认真的说道。
“你觉得单单你的这份计划能给国库带来收益?”
康熙觉得胤禛有些异想天开,这只是一份简单的计划,没有实行怎么就觉得一定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你手里的东西别人未必做不出来,只靠一个秘方就像拦下这么大一个生意,有些异想天开了。
“皇阿玛,民以食为天,您千万不要小看。”
“这火锅店之前在京城已经开了一年多了,因为秘方很难复制,制作过程都是秘密进行,很多香料都是别人未曾见过的,所以竞争力小。”
“这一年下来收益很是可观,单单一家店就这样,您想想多开几家,几十家,那收入就更可观了。”
胤禛既然打着这个主意,自然是做了准备的,特意去了解了火锅店的事,费德赫自然如实相告的。
“那秘方真的复制不了?别人就研究不出来?”
康熙很怀疑胤禛是在夸大其词。
“是,据儿子知道的,有好几种香料来自他国,咱们大清基本上很多都不认识这些香料。”
在知道香料问题的时候,费德赫早就让人安排收购了这些东西,甚至安排让人去边境地带谈好了合作商人。
为了怕人反水,自己还研究了怎么种植,在自己庄子上种了香料。
关宝宝当时就给了一个秘方,宫里面其实不缺香料,所以邹师傅根据关宝宝的形容才勉强找齐了材料,很多还是去药材库里找到的。
康熙看了胤禛好一会儿,不认识的香料如何就能知道这东西可以食用?
“你这方子说出来挺有意思的,这研究出方子的人是谁?怎么就知道这是可以食用的东西?”
“高丽人那边传进来的时候,就说过这些是可以用的香料。”
“儿子之前不是一直留意着洋人的动静吗?这些是下面的人送来的,一直放在府上没有用。”
胤禛既然有了主意,这些质疑早就想好了说辞,当下开口说道。
“这香料是苏培盛无意送到了儿子侧福晋院里,儿子的侧福晋是个爱倒腾吃食的人,以为这些和那桂花做的桂花糕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便把这些当做可以吃的东西。”
“所以,是那关氏不小心想出来的?”
康熙瞥了眼胤禛没好气的问道,这番他会相信?
一个内宅妇人既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怎么就能研究出来?
“府上有个厨子对厨艺研究的比较深,这香料被送到了厨房里,这算是儿子侧福晋和厨子一起倒腾出来的,儿子也对这味道比较中意。”
邹师傅在宫里也算出名,他对菜研究的不少,以前有新的菜式也会有康熙的御厨上到康熙面前。
康熙还是知道这个人的,所以勉强信了胤禛的这番说辞。
说不得真的是他的侧福晋爱吃,这才歪打正着让邹师傅研究出来了。
不过康熙看胤禛的眼神变得审视起来,这怕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让那关氏沾点功劳,赢得自己的好感?
胤禛本来是实话实说,害怕以后查出来有撒谎的成分,到时候不好自圆其说,这样半真半假正好,没想到康熙却误会了。
康熙有翻了翻手里的东西,看到上面的计划不由感慨的说道:
“招商,加盟这点子新颖!”
这是利用盐商这一块,想到的办法吧,倒是能举一反三用到这些地方!
那加盟的法子虽然看起来刁钻,显得有些霸王,但是看完全部的计划,听了胤禛的说辞康熙竟然觉得是可行的。
难道是因为国库缺钱自己也跟着堕落了,先是默认胤禛不要脸的受贿,现在竟然也有意动了?
不行,皇家人沾商像什么话?
胤禛看着皇阿玛脸上闪过的一丝犹豫的表情,立马扯出了胤禟。
当时胤禟可是当着好些个兄弟和皇阿玛的面耍赖说想做生意,当皇商来着。
有了胤禟的开头,不能拒绝自己的提议吧?毕竟他也看到了那犹豫的神情,此番因该是能成的。
“这也是九弟想要合作儿子才想到的,这火锅的方子既然儿子侧福晋出了脑子,儿子不方便出面便让她娘家开了个铺面,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九弟很有做生意的天赋,想要做大,儿子就想到索性那就往更大的地方做,这一半的收入归入国库。”
“你就甘心看着那么多的银子不眼红?”
一半?这是说所有的收入的一半?康熙心动了。
“儿子从不缺钱,皇阿玛给与了儿子一切,这些银子本就是锦上添花。”
“若是这些银子充入国库能够起到作用,能够用到刀口上那才是最重要的。”
胤禛立马说道,这时候就要大义凛然,说到皇阿玛心坎儿上。
“你这番可还有什么原因?”
康熙看着胤禛说的义正言辞,本来板着的脸摇了摇头合上手里的东西放到桌上,笑着问道。
胤禛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苗头。
单单说为了帮国库赚钱,康熙只信了五分。
就如胤禛当时受贿一样,表面是想让贪官破财,实则是收集证据控制这些人。
然后抓.住这些人的把柄,更好的控制这些人的利欲心。
胤禛一直是很认真的一个孩子,这些年跟着太子认真做事,自己出门也能独当一面。
扬州一案金蝉脱壳,五台山密道里面的东西也是胤禛移花接木设法运回京城。
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事,无一不在说明胤禛是个办事认真,有能力的人。
胤禛听到皇阿玛这样问,定了定神把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的话说了出来。
“儿子是觉得商人的身份实在是太低了,所谓士农工商,但是不可否认没有商人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之前的扬州盐商被剥削的太过,儿子觉着这商人身份虽低,可他们也是有能力的。”
“即便不能作为父母官给百姓安居乐业,也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
“朝廷如果能明面上支持的话,国家必然会慢慢富裕起来!”
有了朝廷的支持,商人所赚的银钱就不会只局限在大清,胤禛是想开海外贸易。
赚洋人的钱,中国的丝绸,茶叶在西洋地段很吃香。
洋人换回去的东西在他们当地是翻几倍转手出去的,这利润就是那些洋人自己都眼红。
如果是他们自己直接接洽当地人,那么赚了他国的银钱,富裕了自己的国家不是很好吗?
当然不单单是赚钱这么简单,还有洋人先进的技术是关键。
“洋人的东西儿子一直觉得很不错,这些是可以利用商人引进促进发展的。”
商人不能科考,即便有能力也没处可使,海禁在二十三年是解除了,允许外国商船活动,也允许国人出海。
但是,朝廷却不放心对西洋等国存有戒心,命地方官在沿海各地曾设炮台,对海上贸易也有所限制,所以并不能真正带动海上贸易。
这些商人若是能够真正带动经济的发展,大清自然也能看到西洋人的不断进步,然后从中引进学习才是关键。
胤禛是想能够真正的开海禁,带动经济,让康熙看到西洋人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不要固步自封。
第221章 明着埋坑
还有个问题, 胤禛看到的鸦片战争, 在现在并没有大幅度的出现,是因为海禁有原因。
这时候如果能够解除海禁, 这些东西自然会大规模的出现。
然后再意识到鸦片的危害,找足证据提前解决这个问题。
自然就能避免后代那时候鸦片战争的爆发, 便没有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了。
总之,开海禁才是胤禛的主要目的。
“你的意思是彻底开海禁?”
康熙听到胤禛说到这里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 皱着眉反问道。
“儿子是觉得我们应该看向世界,学习西方人的先进技术,也可以相互交流。”
“互惠互利最好,若不能还能有力的了解对方不是吗?”
胤禛点了点头,在经过一世之后, 胤禛对开海禁是一事特别注重。
前世康熙五十五年再次全面禁海, 雍正五年才看到真正海禁带来的弊端, 他才再次解除海禁。
但是后人愚钝, 弘历自大竟然限制了海外贸易,下了许多的禁令, 比现在更胜。
再后来的闭关政策,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海外贸易抑制了大清工商业的发展, 使得国外的经济飞升的同时, 大清停留在原地,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事情。
大清的海禁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后遗症,必须要解决的。
“你可知道彻底开放海禁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康熙明白胤禛的意思, 但是却不能认同他的建议,彻底开放海禁的好处定然是有,但是弊端也是很大的。
“这些年出海的商船也不少,回来的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是倭寇,西洋人的抢夺,扣留。”
“这样下去势必会出现海战,我大清禁不起常年海战,朕不得不承认海军的实力不如骑兵,收复台湾花了那么多年,耗费了多少船只水军?”
当年收复台湾康熙废了多少心血?先后抚,剿并用,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
因为水军薄弱,登基以后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一直在解决台湾的问题。
这些年也陆陆续续会出现一些海寇问题,若是不限制的话,势必对沿海地带的殖民,百姓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倒不是大清怕了这些人,而是这几年出了太多的事,地动,葛尔丹几次征讨,年年黄河水患等等,如今大清禁不起战役。
“朕看得到西洋人的厉害之处,那望远镜出自荷兰,我大清却没能有这个能力做出来,这就是朕为何在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后同意开海禁的原因。”
“但是,全部开放所带来的后果,不是现在的大清承受的起的,草原上还有人虎视眈眈,朕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个决定的。”
一旦开了海禁,大清若是内乱,他国必然来势汹汹,到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便是不彻底开放,也可以由朝廷派人出海……”
胤禛自然是知这些是个问题,但是可以让朝廷派人保护这些人出海,等到国内一切稳定以后再开海禁。
见胤禛还在坚持说这个,康熙现在不打算做的事,暂时也不想听到,当下对着胤禛挥了挥手说道:
“此时不可再提,你说的招商一事朕可以同意,只要不拿到明面上来就行,其他的等以后再说。”
胤禛想的也没错,只是时机不对,未免他一直纠结着海禁问题,还是解决他手里的的这份计划。
这厢康熙被胤禛说的意动了,也没多纠结从商不从商了,之前胤禟耍赖都默认了,不能胤禛这里卡着了。
何况胤禛还想着贡献到国库,既然他有这个心,那就让他试一试吧!
“是。”
胤禛知道这不是他说一两句话就能劝服的,他是看到了后代的惨像才会对这个想法这般执着。
若是他不知道未来发生的事,单单草原策妄阿拉布坦的反意,胤禛也不会现在开海禁的想法的。
下载本书
当前页码:第137页 / 共234页
可使用下面一键跳转,例如第10页,就输入数字:10